不能正确地使用SCI数据库,哪怕使用者再多,查询量再大,却也造成了对数据库资源另一种形式的浪费。
SCI的独特性表现在引文索引所体现的科学参考价值,这种价值不同于一般文献数据库,提供的是某一篇或一类文献,更多地还在于它对科研工作各个环节所提供的引导以及帮助。笔者将在以后的博文中逐步介绍SCI数据库的使用经验,希望能够对大家在课题查新、选题、开题以及进行课题跟踪、论文撰写与发表等各方面提供帮助。
谈及对SCI数据库的应用,特别是对它的独特价值的理解和应用,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,和大家分享一下,也许能说明一些问题。
笔者得到了一些国际知名高校与国内部分高校在10月份对Web of Science即SCIE的使用情况图表,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,我们在使用SCI的时候,与国际知名高校还是存在一些不同:
下图是MIT在2008年10月Web of Science的使用情况图表。
图1 —MIT用量统计
在这里,我们先要明确这几个数值的概念:
n Subsessions:子会话数,这里记录的是在某一天成功登陆使用Web of Science的次数,我们可以假定它是每天有多少人登陆使用了Web of Science。
n Queries:查询次数,只要是从Web of Science数据库里查询数据,都会留下记录,
n Citation Events:引用事件,它的含义是用户使用某些特定功能的次数,这些特定的功能包括:
使用被引参考文献检索方式进行检索,并完成检索的次数(以一篇文献作为关键词,通过引文关系查询相关文献)
在文献的全记录界面点击施引文献列表(Times Cited)的次数(查询文献被引用情况,以发现课题新的发展状态)
在文献的全纪录界面点击参考文献(References)的次数(查询文献引用的状况,以了解课题的产生来源与理论基础)
在文献的全记录界面点击查看Related Records的次数(查询与本文献所提及课题的相关记录,有助于我们发现课题相关的交叉学科及领域)
在检索结果界面点击创建引文报告(Citation Report)的次数(通过创建引文报告,全方位的了解某一个课题的发展趋势,及现状)
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,SCI中提供的引文索引功能,它包含的独特价值大都体现在Citation Events的功能中。而通过MIT用户使用情况的统计,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,即绝大多数的使用者都能够使用Citation Events的功能,从而说明MIT的用户对SCI提供的独特价值理解比较清晰,能够充分的应用到这些信息。
下面的图示是国内某知名高校同时间SCI的用量分析表
图2—国内某知名高校用量统计
在图2中,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,Citation Events的使用频率明显要低于图1中所表现出来的情况,我们可以发现并不是每一个对Web of Science的用户都能够目标明确或清晰的明确SCI所提供的引文索引的价值,因此会出现Citation Events的使用数量低于Subsessions的情况。笔者也比较了一下其他国际知名高校与国内高校的使用图表,包括多个月份的统计图表,结果与上述的情况基本一致。
也许仅通过着一种方式来判断过于武断,但我们仍然还是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初步的结论,即国内高校中
本文引用地址:http://blog.sciencenet.cn/blog-57081-50221.html
SCI的独特性表现在引文索引所体现的科学参考价值,这种价值不同于一般文献数据库,提供的是某一篇或一类文献,更多地还在于它对科研工作各个环节所提供的引导以及帮助。笔者将在以后的博文中逐步介绍SCI数据库的使用经验,希望能够对大家在课题查新、选题、开题以及进行课题跟踪、论文撰写与发表等各方面提供帮助。
谈及对SCI数据库的应用,特别是对它的独特价值的理解和应用,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,和大家分享一下,也许能说明一些问题。
笔者得到了一些国际知名高校与国内部分高校在10月份对Web of Science即SCIE的使用情况图表,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,我们在使用SCI的时候,与国际知名高校还是存在一些不同:
下图是MIT在2008年10月Web of Science的使用情况图表。
图1 —MIT用量统计
在这里,我们先要明确这几个数值的概念:
n Subsessions:子会话数,这里记录的是在某一天成功登陆使用Web of Science的次数,我们可以假定它是每天有多少人登陆使用了Web of Science。
n Queries:查询次数,只要是从Web of Science数据库里查询数据,都会留下记录,
n Citation Events:引用事件,它的含义是用户使用某些特定功能的次数,这些特定的功能包括:
使用被引参考文献检索方式进行检索,并完成检索的次数(以一篇文献作为关键词,通过引文关系查询相关文献)
在文献的全记录界面点击施引文献列表(Times Cited)的次数(查询文献被引用情况,以发现课题新的发展状态)
在文献的全纪录界面点击参考文献(References)的次数(查询文献引用的状况,以了解课题的产生来源与理论基础)
在文献的全记录界面点击查看Related Records的次数(查询与本文献所提及课题的相关记录,有助于我们发现课题相关的交叉学科及领域)
在检索结果界面点击创建引文报告(Citation Report)的次数(通过创建引文报告,全方位的了解某一个课题的发展趋势,及现状)
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,SCI中提供的引文索引功能,它包含的独特价值大都体现在Citation Events的功能中。而通过MIT用户使用情况的统计,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,即绝大多数的使用者都能够使用Citation Events的功能,从而说明MIT的用户对SCI提供的独特价值理解比较清晰,能够充分的应用到这些信息。
下面的图示是国内某知名高校同时间SCI的用量分析表
图2—国内某知名高校用量统计
在图2中,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,Citation Events的使用频率明显要低于图1中所表现出来的情况,我们可以发现并不是每一个对Web of Science的用户都能够目标明确或清晰的明确SCI所提供的引文索引的价值,因此会出现Citation Events的使用数量低于Subsessions的情况。笔者也比较了一下其他国际知名高校与国内高校的使用图表,包括多个月份的统计图表,结果与上述的情况基本一致。
也许仅通过着一种方式来判断过于武断,但我们仍然还是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初步的结论,即国内高校中
本文引用地址:http://blog.sciencenet.cn/blog-57081-50221.html